順境和逆境的距離 封面正面.jpg        

  一九○○年前後的日本社會,出現了一股「精神修養」的熱潮。修養書籍的出版大行其道,形成了出版熱,「修養」成為明治時代讀書界最流行的話題之一。
新渡戶稻造的《修養》,就是這樣的時代思潮中,催生出的一部經久不衰的「長銷書」。此書自從一九一一年出版以後到一九三四年就重印了一百四十八次。歷經百年,至今,早已成為日本人修養勵志的經典書籍。
  此書最大的特點,就是以淺顯易懂的語言,對青年人講述了作者的修養理念。其敘述的方式,就是用與青年人談心或者心理諮詢的口吻,既沒有理論的鋪陳,也沒有高談闊論,而是循循善誘、娓娓道來,令讀者倍感親切。其論述特點也是形象生動、樸實無華。我們從新渡戶稻造對修養這一概念的解釋,就能體會到他的敘述風格。

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書  名:順境與逆境的距離:只有一步
 出版日期:100年5 月3
 作  者:新渡戶稻造
 出 社:樸實文化
 ISBN:978-986-6302-41-1

 ■作者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
 新渡戶稻造

    他出生在日本東北地區的一個武士家庭,幼年喪父,少年時代跟伯父在東京上學,十歲進私立英語學校讀書,十五歲時考入札幌農學校學習農學,受時任農學校教員的美國人克拉克的影響,信仰基督教。札幌農學校畢業後,在北海道開拓廳工作兩年。一八八三年,新渡戶考入東京大學學習英語和農業經濟。一八八四年留學美國,進入約翰•霍普金斯大學深造。一八八七年留學德國,一八九一年回國,先後在札幌農學校、京都大學、東京大學任教。其間一九○六年至一九一三年任第一高等學校校長。一九一八年任東京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,一九二○年至一九二六年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事務次長,一九三三年因病在加拿大去世。
    一九八四年版紙幣的頭像人物,新渡戶稻造和福澤諭吉、夏目漱石一起,成為代表近代日本的歷史人物。他可以被稱為農學家、教育家、思想家、外交家。


 ■內容試閱                    

 

逆境
看似身處順境,其實是在逆境中開始、
在逆境中奮鬥,最後在逆境中結束的人不在少數。
在自己還沒有活到人生盡頭的時候,
以過去的經驗對今後作出的推斷,不一定完全中肯。
一、沒有人不會身處逆境
得志之人也多身不由己之事
看到社會上志得意滿、一帆風順的人,世人多會予其溢美之詞,羡慕其幸福。不過,若是詢問本人,卻不一定是這樣。細細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,會發現縱有多少艱難困苦,他們也不會從外表顯露出來。正如「樹大招風」這句話所說,試看那些名揚天下之人的身後,隨處都能聽到對他們的誹謗中傷之辭,他們藉以成就功名的大小之事,也被別有用心之人橫加責難,成了推倒他們的藉口。即使是區區無名之輩,想默默地做一些善事,卻不能遂心如願的人也不在少數。就算好不容易避開了眾人的耳目,悄悄地做了善事,也會立即被報紙披露出來。他們本該因為這些善事得到褒揚和好評,結果卻受到了意外的攻擊,工作進程也因此受到耽擱。隨著一些本該隱藏之事的曝光,很多人惹上了麻煩。雖然每個人因身份不同而情況各異,但是不得不承認,人行走社會,確實有很多不能隨心所欲的時候。
所以,感情細膩的人會厭倦俗世煩擾,立志追求幸福平和的生活。有人為了避開塵世的紛擾,甚至遠離塵世、隱居山林;還有一些人不得已,將「處世多學萬年龜,輕易不要惹是非,人情世故腦中藏」之類的話,作為處世箴言。
不幸的是,生活在社會中的人,在成就一番事業的過程中,總要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遭遇一些從未預料的逆境。不過,世人所說的「逆境」,多半指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?如果這也算是逆境,那「逆境」的意思就過於寬泛,幾乎每個人都不能倖免了。《言志晚錄》一書中有這樣的話:「人一生之順境和逆境互為消長,此本不足為怪。於反省自身,自覺順中有逆、逆中有順。身處逆境應愈加超然,身處順境,亦不應生出怠慢之心。」
順境也有想像不到的苦衷
看到別人擁有自己缺少的某樣東西,很多人往往會生出豔羨之心,甚至不滿。不過,自己所缺少的東西,真的就那麼值得羡慕嗎?比如,就金錢來說,貧窮的人也許會對三井岩崎那樣的富豪欣羡不已,由衷地感慨:「這人好幸福啊!」假如詢問那些富豪,恐怕他們更多的覺得金錢上過度的富足,帶給自己的是困擾吧。沒有學問的人看到有學問的人,會想:「那個人什麼都知道,一定很快樂吧!」羡慕不已,但若體察對方的心情,大概像《浮士德》裡所描繪的一樣,是快樂的反面吧。
探究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,學者們總會被一些一時難以解決的難題所困,比起你我這些平庸之輩來,不知要多耗費多少心神。怪不得古人感歎:「識字是人生煩惱的開端。」醜女見到美人感到自愧弗如,自己為什麼就不能擁有那樣的美麗呢?殊不知,美人也有很多醜婦想像不到的煩惱;老百姓羡慕位高權重之人的榮華富貴,卻不瞭解,登上權力峰頂的人,也許還羡慕普通人的悠然自得呢。與此相似,越是地位高的人,胸中越是埋藏著難言的苦衷。名震一時的大人物,雖然為萬眾矚目,但是往往多為各種義理所束縛,南洲翁不就沒有壽終正寢嗎?就拿最近來說,伊藤公爵死於非命,也是其中的一例。
有人在和歌裡吟唱道:
花不開,不為折;櫻之仇敵,櫻自身也。
世間很多事都是這樣,旁人豔羨不已,當事人卻倍感苦惱。所以,由此看來,不管什麼樣的人,都會遇到所謂的逆境。很多人表面上看似風光無限,內心卻在偷偷地哭泣。
美國的林肯是一代偉人,被暗殺逝世時,受到舉國哀悼的禮遇。仔細想來,他其實是一個何其不幸的人。他出生於貧寒之家,小時候經常衣不蔽體,連一雙像樣點的靴子都沒有,再加上住的地方非常偏遠,不要說受正規的教育,就連見到書籍都很困難。他為了借一本《華盛頓傳》而步行了十幾里。在看書時遇到有不認識的字,既沒有可以查閱的字典,也沒有先輩可以詢問。他幼年喪母,是由繼母撫養長大。在普通人看來,這樣的境況下長大的林肯,確實不折不扣是生長於逆境當中的一個人。
據林肯的傳記記載,繼母很疼愛他,而他也從心底裡尊敬繼母,可見繼母是一位善良的人。不過,如果林肯是一個凡夫俗子的話,即使是繼母再和善,他也有可能會乖張頑劣,無視其好意。在我看來,正是因為林肯能夠圓滿地處理好母子關係,所以,後來才能夠將母親的美德發揚光大。
一說逆境,很多人認為一旦身處逆境,就只能束手無策,苦於當前的境遇。比如,很多人實現不了好不容易才確立的遠大志向,將之歸咎於家境貧窮,或是沒有高人教導等。林肯最終超越了逆境,終成大器,我想這既和他本身的天賦有關,還與他面對逆境的時候,能夠潛心修身養性有關。林肯當上總統以後,雖然顯赫一時,但也絕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隨心所願。在他組建內閣時,對他不服氣的內閣成員也遠不只一兩人。休華德學識淵博、家境富裕,在當時很有名望。就是他也會在南北戰爭時,向林肯隱瞞前方送來的戰報,自己發號施令。就在這樣的境況下,林肯擔任著總統職位。像林肯這樣看似身處順境,其實是在逆境中開始、在逆境中奮鬥,最後在逆境中結束的人不在少數。
然而,林肯最終入主白宮,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。外人只看到他作為世界最大共和國的統治者的無限風光,或者聽到他舉重若輕地談笑風生,他們也許根本體察不到這位偉人埋藏於心的憂愁吧。水戶黃門隱退以後,蟄居太田村,春賞花、秋觀月、冬望雪。據傳聽聞有人羡慕他的悠閒之時,公提筆在紙上揮毫寫道:
蹁躚水鳥,看似無憂,繁忙鳥腿,猶如吾思。(和歌。––譯者注)
所以,看上去很春風得意、幸福無比的人,也許風光的另一面,是身處逆境時不為人知的艱辛。
身處逆境的兩個原因
以上我說了所有的人都會身處逆境,不管是看上去春風得意的人,還是貴為總統的人,一定都有各自不如意的地方。這種不如意換句話說,也就是災禍。這災禍又分為兩種:一種是天降的,一種是自身引起的。總之,人的一生中既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榮譽,也會遭遇出人意料的誹謗,吉凶、禍福、貴賤、貧富、生死等儘管都是天命,但是,有的也是自己造成的。換言之,一種是所謂的自作自受,另一種就是所謂的「命運」或者「宿命」。
神的行為(Act of God )、不期而至的事件,或者是自然災害,都不是自己能把握的,是外部的不幸。很多人都遭遇過類似父母兄弟姊妹患病、離世,自己受傷,火災燒毀家產等不幸,從而陷入困境的經歷。這時候,很多人都會抱怨不已:「我已經盡力了,為什麼還是要陷入如此的困境?上天究竟有沒有公道?」或者是:「有人說是善惡有因,我沒有覺得自己前世做了什麼虧心事,為什麼總要無端受到懲罰呢?」於是開始懷疑天命。我親眼見過很多人因為突發事件,引起心境發生根本變化的實例。
很多逆境都是自己製造的
要說世上的天災和人禍哪一類更多,恐怕還是後者更多。世人不去好好思考逆境的由來,所以常常會怨天尤人。人又往往見識淺薄,只要結果不太理想,即使是自己的錯,也容易將過錯推諉給他人。比如,赴宴後要是回家感冒了,就會埋怨:「要不是那個人叫我出去吃飯,就不會遭遇夜間的寒氣患上感冒了。」根本不反思自己的疏忽之處。明明是自己不能夠克制私欲,卻總是歸因於遺傳的罪過,覺得是父母的缺陷、祖先的過錯。像這樣,愚蠢地將自己的罪過,轉嫁給他人的例子不勝枚舉,越沒有智慧,越容易將自己的過錯轉嫁給他人。
在這裡我想到一個古老的故事。甲乙二人交情甚篤,共同飼養了一百隻綿羊。有一天,甲從牧場放牧回來後,死了一隻綿羊。於是,乙責備甲:「是因為你今天選的牧場不好,羊吃了有問題的草才會死。是你殺死了這隻羊!」甲辯解說:「不是的,羊會死不是因為當天吃的草的原因,是因為前幾天你給它吃的草有問題!」兩人互相推卸責任、相持不下。最後,他們決定把羊群分開來各自飼養。每人分了四十九隻,還剩了一隻兩人共同所有。
不久,春天來了,到了剪羊毛的季節。甲認為已經到了剪羊毛的時候了,於是將歸他飼養的羊的羊毛都剪了,但是乙認為還不到剪羊毛的時候。因為分配的時候有一頭羊是兩人共有,現在圍繞這頭羊兩人又起了爭端。結果是甲剪了羊右邊的毛,而乙讓羊另一邊的毛還原封不動地留在身上。第二天,這頭羊死了。於是,乙憤憤地指責甲,說是因為他給羊剪了一邊的毛,羊感冒了才會死。而甲也寸步不讓,說是因為乙沒有剪左邊的毛,左邊的毛過重才讓羊摔死的。兩人各執一詞,最後鬧到對簿公堂。
這雖然是杜撰的故事,但是,人世間類似於發生在這對友人身上的事例,卻是不勝枚舉。人們互相推卸責任,拼命地將過錯往別人身上轉嫁,從而導致爭端由小到大。暗暗留心孩子們說的話,會發現他們都會以各種各樣奇特的理由,來推卸自己的責任。比如,他們在跑來跑去的時候摔了一跤,弄得渾身是泥,這時候他們往往閉口不提自己的疏忽,而是埋怨把東西放在這裡的人。要是摔跤的時候穿的是簇新的和服,而不是一件破了也沒關係的普通衣服,他們會懊惱為什麼穿的是這件簇新的和服呢,這時候,他也不會好好反省自己,而是一味地埋怨媽媽,今天給他穿的是這件衣服。像這樣的事情,在日常生活中不勝枚舉。只要平心靜氣地仔細想想,那些看似是天災或者是別人的原因而引起的災禍,其實大部分還是由於自己的原因引起的。
自己想像出來的逆境
還有一種情況,就是不會帶來現實的災禍,只是在思想中存在的逆境。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,總是感到不滿足,於是在頭腦中,給自己建構出來一個逆境。這也就是所謂的「得隴望蜀」,認為自己既然有統治千乘之國的能力,所以也一定能做萬乘之國的君主。任憑欲望這樣無限制地擴大,自然就會感到有諸多不滿。不足之感本來就是這樣的東西,要是一開始思量,就會無休無止。
比如說,即使是讓路邊一個流鼻涕的毛頭小子完全心滿意足,也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如果給他一袋子花生,告訴他「這已經是最好的了」,他一定會歡喜異常,但是,如果每天都給他花生,他逐漸也會厭煩,盼望著要是有粗點心就好了,而且心中會暗暗訴苦:「沒有像我這樣可憐的人了,天天盡吃花生,看別人都能吃糖……」他會抱怨每天只能吃到花生。但是,假如給他粗點心,持續三天以後,他又會感到不滿意了,開始盼望著得到蛋糕或者是更精細的點心。
像這樣,再美味的山珍海味,連續吃上十天就會讓人生厭;再舒服的旅店,住上一年也會感到厭煩。據說當初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世界以後,曾經望著月亮哭泣:「為什麼我就不能去征服月亮呢?」人往往都是這樣不知道滿足。
我現在之所以很少抱怨,是因為曾經經歷過一些特別的事情。十年前,有兩個學生從北海道來東京看我,一人是北海道人,一人是我的同鄉。我花一天的時間,陪他們逛了東京有名的淺草等地,兩人後來各自回家了。北海道的書生對我感激不盡:「您那麼繁忙,還特地抽出一天的時間來陪我們。不但為我們付車費,飯錢也花費不少吧。」與此相反,我同鄉的書生好像對我很不滿意,理由大概是他覺得自己從那麼遠的地方到了東京,我卻只抽了一天的時間作陪,在偌大的東京市內,讓他坐慢騰騰的公車,請吃飯也只是普通的鰻魚飯,實在是招待不周。
其實,也並非是我對這個學生有所虧欠,而是他對我的要求過多了,也許他期待我抽出好幾天來陪他,讓他坐著馬車,盡情地將東京遊覽個遍,再請他吃精養軒或八百膳的大餐。但是他沒有意識到,我既沒有這樣做的義務,他也沒有這樣要求我的權利。他沒有考慮到我一個月能領到多少薪資,還有多少其他的用途,他認為我能領到不菲的薪水,應該請他吃更高級點的飯。誠然,要是我沒有家人,不需要花錢買書,也不需要跟別人交往的話,也許可以請他們坐馬車,但是我既有家庭,又要花錢買書籍和交際,所以不能如他所願。這樣一想,就能看出我這同鄉書生的要求之無理。
不過,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和這個書生相比,都是五十步笑百步。在我耳邊,就經常有這樣的抱怨:「我那麼辛勞,為什麼社會還要虐待我、容不下我呢?」想必諸位也一定聽到過類似的抱怨吧。其實,社會絕對是不會虐待人的,大部分情況都是自己虐待自己。不過,本來能領悟到這一點的人就不多。也有人瞭解自己的惡習,比如喝醉以後會滋事,總是給別人添麻煩,老是欠錢不還、聲名狼藉,或是因為性格上的弱點,容易在女色上犯錯。
但是,即便是知道這些缺點,也不會積極地改正,反而拿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這樣的話,來為自己辯解,覺得即使是有缺點,社會也會原諒自己的,若是社會不能容忍,那就是社會不夠寬容,就這樣將過錯轉嫁給社會。如此一想,人真是怯懦的東西。為什麼明明知道是自己的錯誤,卻不能像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那樣去擔當呢?在因為自身的缺陷而不能為社會承認的時候,為什麼不好好反省自己、積極改正呢?明明是自己讓自己陷入了逆境,卻總是歸因於他人從而埋怨社會,對此我感到非常遺憾。
二、苦難磨練一些人,也毀滅一些人
人間萬事都是塞翁失馬
從前,塞上有個老翁丟失了馬,鄰居們很同情他,說:「你丟了馬,真是不幸啊!」但是,老翁一點也沒有顯出為丟失馬匹而悲傷的樣子。幾個月後,這匹馬突然帶著一匹駿馬回來了。這下鄰居們都為他高興:「丟失了的馬又帶回來一匹好馬,真是可喜可賀!」但是,老翁一點也沒有表現出高興的樣子。
老翁的兒子酷愛騎馬,有一天,騎著這匹駿馬出去遊玩,不小心從馬背上跌了下來,把身體摔殘廢了。「真是好可憐啊!」附近的人再一次為老翁感到難過,但是,即使這樣,也仍然不見他悲傷的樣子。就在這時,這個國家與鄰國發生了戰爭。敵兵來襲,官府為防禦敵人,到處抽壯丁。戰爭異常激烈,被召集去的士兵,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死去了,只有老翁的兒子因為是殘疾人,免除了服兵役的義務,和父母在一起平安度日。
這是自古以來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,包含著人間萬事都是塞翁失馬的道理。其實,人世間的所有事情都是這樣的。看上去辛苦,其實苦中有樂,看上去是災禍,有可能禍會變成福。正如「禍福如繩,互相糾纏」這句話一樣,禍與福是會互相轉化的。《菜根譚》裡說道:「子生而母危,鏹積而盜窺,何喜非憂也;貧可以節用,病可以保身,何憂非喜也。故達人當順逆一視,而欣戚兩忘。」得道之人能夠同等對待順境和逆境,不管是喜悅還是憂愁,都能將其忘掉,超越它們、安享天命。一般的人如果遇到逆境,只會一個勁兒地怨天尤人。殊不知,喜能轉化成憂,憂能轉化成喜,如果能善用逆境的話,就能使其成為修身養性的資本和達到順境的手段。
身處逆境之人容易自暴自棄
值得注意的是,身處逆境的人,在精神上免不了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,這是身處逆境時,最應該注意和警戒的事情。
人陷入逆境,容易因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傷或怨恨:「我已經這麼努力了,還要遭受這樣的災禍、陷入這樣的困境。看來沒有什麼努力的意義了。」不少人充滿這樣憤懣的情緒,不去想如何超越逆境,反而變得自暴自棄、自甘墮落。人若實現不了最初立下的大志,最終碌碌無為地度過了一生,雖然有很多理由可供開脫辯解,但是更多的原因還在於,因為一時的困難而自暴自棄,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智慧。而且可以肯定地說,十有八九都是這樣的情況。
陷入逆境而惱怒的人,大多目光短淺,目光遠大的人,大多都不會自暴自棄。目光短淺的人,只看到眼前的困難,看不到更遠一點的地方,因此他們的心靈也容易變得粗暴,或者成為心術不正的人。受了教育的人、或者是經歷多的人,即使是陷入逆境,也很少會自暴自棄。沒有受到多少教育的人,或者是經歷少的人,換言之,年輕人往往最容易在陷入逆境後自暴自棄。
自暴自棄的人哪個國家都有,在歐洲南部的拉丁人,也就是法國人、義大利人、西班牙人當中最多。而日本國民在這一點上和南歐非常相似。
人要是陷入困境,容易失去理智,顧前不顧後,一個勁地想:怎麼辦啊,怎麼辦啊……從而破罐子破摔。有人可能會讚賞說這是豪俠氣概,但是我覺得這不過是由於他見識短淺,看不到更遠的前方罷了。其實只要稍微踮著腳向前眺望,就會發現前方有一條光明的人生大路,閃爍著希望的光芒。然而,目光短淺的人往往為一時的黑暗蒙住了眼睛,輕率地斷定前方到處都是黑暗,見不到光明,也喪失了希望,從而變得消沉。
「那麼,以後會是怎樣的呢……」
在這樣的時候,假如退後一步,想一想:「那麼,以後會是怎樣的呢……」就能朦朧地看清前面的路,承認還有光明和希望。這樣一來,在逆境中消沉的人,會比現在少得多吧。我極力奉勸身在逆境中的人,不要僅僅因為眼前的事情而迷失方向,踮起腳看得長遠一些。
在我認識的年輕人當中,有人考試落榜了,有的人違反校規被開除了,有的人經商不成功破產了,有人當了別人家的養子後,和家人合不來,還有人被醫生告知得了重病。這些人往往都自憐自哀,不能深謀遠慮,只是一味地為眼前的不幸所困擾。在他們看來,一次落榜就意味著做學問之門永遠緊閉,被一所學校開除,就等於被世界上所有的學校拒之門外,和家人暫時合不來,也等於以後永遠也享受不到天倫之樂,其實所患的疾病,只需休養一陣就能痊癒,卻把醫生告知休養的注意事項,當成是死亡通知,像這樣悲觀地看待前方的路,是這些青年的通病。這個時候若是冷靜地思考一下:「那麼,以後會是怎樣的呢」,光明的前途也許就唾手可得。
我曾經在後藤男爵那裡聽說過這樣的故事。有一次,他去拜訪勝海舟翁的時候,翁說道:「你們是學醫的,對於肌肉的作用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吧。有很多人對此都一無所知。明明知道脖子是能夠前後左右轉動的,但是,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情,很多人都不知道把脖子伸長一點往前看……」確實如此,大多數人一遇到什麼事情,馬上就狼狽不堪,不能夠平心靜氣地想一想:「那麼,以後會是什麼樣子的呢……」所以,古人教導說:「事窮、勢衰之人,應常問其初衷。」
前一陣子,我收到了一封信,是一位因為一些小事被學校開除的外地青年寫來的。信的內容大意是:我因為一些小事被學校開除了,錯誤確實是自己犯下的,所以也沒有什麼可以怨恨的。只是我的母親為了給我籌集學費,每天四點就起床,漿洗縫補忙個不停。雖然只是一點小錯誤,卻被開除了,想到辛勤的母親,我真是於心不忍,也覺得無顏面對社會。真想就這樣了此一生,只是想到母親的餘生,才下不了決心。先生,您說我還有在社會上抬頭的機會嗎?窘迫之情躍然紙上。
我馬上給他回了封信,信的大意如下:假若你犯的錯誤如你信中所說,那在讓你退學的理由當中,沒有哪一條是你應該感到羞恥的。僅僅從信上所說的這些事情來看,你沒有必要因為被開除,就覺得無顏面對社會。只要你深刻地表達了悔恨之情,挽回被開除的壞名譽,也不是不可能,學校也一定會讓你返校的。兩周以後,這位青年又來信了,字裡行間充溢著喜悅之情:「謹遵先生的教誨,學校又讓我返校了。」雖然是一件小事,從這件事可以得到啟發:從現在的境地退後一步看,就能看到光明的前途和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社會不是無情的
在逆境中的人常常會抱怨:「人性本惡,牆倒眾人推。」我也不是沒有那樣的念頭,所謂的「一犬吠虛,萬犬傳實」,只要有一個人說誰壞話的話,大家都會爭著傳播,最後弄得那人四面楚歌。而成為眾矢之的的那個人,會覺得沒有翻身之日,覺得與其活得這樣辛苦,還不如一死百了。
但是,我覺得「人性本惡」這句話,並非百分之百的正確,也許包含了一些道理,但是有的話,也只有四分,另外還有六分,讓我相信社會有情。所以我也相信,那些身陷逆境而愈加竭盡全力努力的人,早晚有一天會走出逆境。能夠忍辱負重的人,最終會為社會認可,即使不是當下,早晚也會被承認,就算是生前不能被理解,死後一定也會得到平反昭雪,有些人甚至受到世人超過神明一般的敬重。
蘇格拉底在監獄裡服毒自殺後,來收取他的遺骨、為他流下悲痛的淚水的,不過是少數幾個門徒而已,周圍很少有人對他們師徒抱有同情之心。不要說同情,有的人還拍手稱快,甚至口出譏諷之言:「他以前那麼高傲地教人這、教人那,還不是就這樣死了嗎?」這時候的蘇格拉底門徒們,猶如身陷四面楚歌之境地。但是,就在他死後的第二天,國人開始意識到他的偉大之處了,扼腕歎息:「可惜了這麼一位偉大的聖人啊!」因為他的逝去,全國上下舉國哀悼,人們到處稱頌他的德行,把他當做神明一樣祭祀。這些行動,不正等於譴責宣判他死刑的審判長、證人為叛逆者嗎?
也有的人認為,死後如何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在活著的時候,就應當得到相應的好處。我很惋惜自己沒有能力說服有這樣想法的人,但是我覺得,大部分善行之人,在活著的時候都會得到相應的善果。不過,我的意思是,不管來得多麼晚,早晚一定會結出善果的。謝林說:世界的歷史也就是世界的審判。確實如此。人只要這樣一想就會明白,無論是怎樣的艱難困苦,一旦為其自暴自棄,就是見識短淺,只要忍辱負重,遲早有一天會得到好報。常言道:「悲哀之人有福。」苦難不會永遠持續,所以,在身處逆境的時候,要經常勉勵自己:「就差一點點,就差一點點了。」這樣一來,境況遲早會好轉,總有一天會看到光明的前途。

   

購書連結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博客來網路書店
 金石堂網路書店
 誠品網路書店
 TAAZE*讀冊生活
 iRead灰熊愛讀書
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易可數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