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經理人的策略與改善:杜拉克談創新管理.jpg

  企管學的百年發展,是各種管理思想、管理學派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的過程。在管理學浩如湮海的思想叢林裡,對於現代管理學理論體系貢獻最大、影響最深的大師,當數彼得.杜拉克(Peter F. Drucker)。這位被管理界推崇為「現代管理之父」、「當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」的管理學家,以其深邃的思維、開闊的視野,激發著人們對管理學的熱情,他比任何人都要早地提出了管理學中至今仍然廣為人們討論的創見:競爭策略、目標管理、創業精神、知識工作者等等。

  要想把握杜拉克的思想體系,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他的著述豐富,從一九四六年《公司的概念》,到最近的新作《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》,歷時半個多世紀,因此要想對杜拉克管理思想有一個全面的了解,較為合理的方法就是對其所關注的主要創見,進行專題式的整理和學習,這也是本書試圖能夠為廣大讀者,尤其是為一線經理人所做的一點貢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書  名:經理人的策略與改善:杜拉克談創新管理
 出版日期:9985
 主  編:王霆
 出 社:樸實文化
 ISBN:978-986-6302-21-3

內容試閱                     

 

經理人的創新準備

    杜拉克借用偉大的奧裔經濟學家熊彼得的話來說,創新是一種「創造性的毀滅」。社會、團體和家庭都是保守的機構,它們力求維持穩定,並且阻止-至少是力求延緩變化。但是,現代組織卻需要不斷打破穩定,也只有創新才能形成組織。它的前提是對業已確立的習慣和帶來舒適感的任何東西,進行系統化的拋棄,不論是產品服務還是處理程式、成套的技巧、人際關係與社會關係或組織本身。

   首先,對經理人來說,創新要求「在組織的結構中,必須建立起對變革的管理機制」。

   第一,這意味著任何組織都必須準備好拋棄它今天所做的一切。經理人必須學會,每隔幾年就要重新審視每一項生產流程,每一種產品,每一道程式,每一項政策:「如果我們尚未採取這種做法,並且如果我們擁有今天的知識,我們還會這樣做嗎?」倘若回答是否定的,那麼組織就必須追問:「那麼現在我們怎麼辦?」答案必須是「做什麼」,而不是「讓我們繼續研究」。事實上,組織將越來越頻繁地「計劃」拋棄某項成功的產品、政策或做法,而不是千方百計延長其壽命-在以往,只有一些大型的日本企業才能做到這一點。

  另一方面,每一組織都必須全心全意地,投身於創造新事物的活動中。具體來說,每一位經理人都必須致力於三項系統化的實踐活動。第一項是持續提高組織的任何一種活動的質量,日本人稱之為「改善」(Kaizen)。歷史上,每一位藝術家都是「改善」的身體力行者,或稱之為有組織的持續不斷的自我提昇。但到目前為止,只有日本人將其結合到商業組織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。「改善」的目標是改善產品或服務,使其在二~三年的時間裏,成為真正與眾不同的產品或服務。

    第二,每一個組織都將不得不學會開發自己的知識。這就是說,從自己的成功中,開發出下一代的應用專案。在這一方面,日本人至今為止的表現又是更勝一籌,他們在同一項美國發明的基礎上,成功地推出一代又一代新的消費電器-盒式答錄機。

  第三,每一個組織都將不得不學會,將創新視為一種系統化的過程。然後,再回到作為起點的拋棄,一切又從頭開始。除非能夠堅持這種做法,否則以知識為基礎的組織,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落伍,失去了優秀的表現能力,和透過這種能力吸引和留住有知識有技術的員工的能力,而後者卻是前者的條件。

  其次,面向變化的組織還要求高度的權力分散。

  這是因為組織結構必須保障快速的決策,而且決策必須盡可能靠近第一線-靠近營業活動、靠近市場、靠近技術,和蘊含著創新機會的社會、環境、人口和知識方面的一切變化。

 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,後資本主義社會裏的組織,必須持續不斷地破壞、重組和動搖團體結構。技術和知識方面的要求在變化:當每家技術學院都準備好要教授物理學時,形勢可能突然會轉而需要遺傳學家了。當銀行雇員在信貸分析方面熟門熟路之後,他們可能突然被要求成為投資顧問。同樣的,企業必須有權力關閉工廠,即使當地社會需要就業機會,或者用只有二十五歲的,但通曉電腦類比技術的天才,取代那些費了多年心血才學成手藝的頭髮花白的製模工。

  同樣的,在產科的知識和技術基礎發生變化以後,醫院也必須將嬰兒分娩的業務,轉移到自由設立的育嬰中心去。當醫療知識、技術和實踐發展到這樣程度:凡是床位數在二百以下的醫院,在經濟上都是不合理的,也無法提供第一流的服務。到那時,我們甚至不得不完全關閉某些醫院。當人口、技術或知識向我們提出新的要求之後,如果醫院-學校或其他任何社會組織-不能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,我們就必須關閉它,不論它是如何深深地植根於它所在的當地社會,也無論它過去如何受人愛戴。

  但是,這類變化總是會對社團構成打擊和挫折,剝奪它的連續性,無一例外。每一次都是「不公平的」,每一次都破壞了。

  最後,同樣具有破壞性的,是組織化生活中的另一類事實:現代組織必須存在於某一社團之中,但又不能從屬於這一社團。

  組織的成員總要生活在具體的地方,說當地語言,將子女送進當地的學校,參加選舉,納稅,並且希望在當地有如在家鄉的感覺。但是,組織既不能將自己湮沒在社團中,也不能將自己置於從屬於某一社團的需要的地位。它的「文化」必須超越社團。

 

企業創新不能靠「聰明的點子」

  在杜拉克的觀念中,創新不能依靠「聰明的點子」,儘管基於聰明的點子的創新,比所有其他類型的創新總和還多。例如,十個專利中就有七八個屬於這類創新。關於企業家與企業家精神的書籍所描述的,大部分新企業都是建立在「聰明的點子」之上的:拉鏈、鋼珠筆、噴霧器、易開罐等等都是聰明的點子。許多企業進行所謂的「研究」,其目的就是要發現和挖掘聰明的點子,如為一種軟式飲料提供新口味,或者是研製一種不燒焦的熨斗。


  杜拉克認為,聰明的點子是風險最大、成功幾率最小的創新機遇源泉。這種創新中只有不到1%的專利,可以獲得足夠多的錢,補回開發成本和專利費用。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創新,可能不到2%,能夠不賠錢。例如,為什麼噴霧器會成功,而其他許多類似的小玩意創新卻敗得一塌糊塗?為什麼多用途扳手銷得很好,而許多其他類似的產品卻無影無蹤?為什麼拉鏈得到人們的接受,取代了鈕扣,儘管它很容易卡住?這些問題都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。實際上,人們企圖提高對基於聰明點子的創新的預測,但沒有成功。人們還試圖歸納出成功的創新者的個性特質、行為或習慣,同樣也沒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結果。


  有人認為,只要不斷提出聰明的點子,你就會贏。但實際上,沒有例子可以證明,只要堅持就能得到「聰明的點子﹂。正如同沒有人可以證明,只要不斷往老虎機裏投幣就肯定會贏得賭博一樣。有許多發明者擁有多項專利,卻沒有一個成功。當然,創新者會隨著實踐的增多而不斷提高。但前提是,他們必須實踐正確的方法,也就是把他們的工作,建立在有系統地對創新機遇來源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。


  也有人認為,只要聰明的點子能夠抓住顧客的真正需求,就會取得成功。而事實證明並非如此。遇到交通堵塞時,汽車裏的人需要一些消遣。但是,新力公司一九六五年為滿足這個需求而生產的車載電視,在市場中慘遭失敗,可是更昂貴的汽車音響卻大獲成功。現在回想起來,這個問題不難回答。但是,事先任何人都沒有、也無法預料到這樣的結果。


  因此,杜拉克建議,無論成功的故事多麼誘人,企業家還是不要依賴基於聰明點子的創新,應該有目的、有系統地,分析他總結的七個創新的來源。


  但是,杜拉克也並不完全否定聰明的點子。儘管這種創新是不可預測、不可組織和系統化的,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以失敗告終。但是,由於基於聰明點子的創新有如此龐大的數量,只要有一個小小的成功比例,就可以代表一個很大的新企業、新工作機遇和新性能的來源。


  杜拉克提出,聰明點子的創新必須受到人們的賞識和回報。它代表著社會需要的品質:積極性、雄心和靈性。社會不應該對這種創新進行打擊、懲治或設置障礙,不應該提高專利費用,應該鼓勵這種創新,鼓勵更多這種的發明和專利。

購書連結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博客來網路書店
 金石堂網路書店
 誠品網路書店
 PChome購物中心
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易可數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